自我關懷(self-compassion)是一種對自己慈悲(或譯作憐憫)、接納和理解的態度和能力。自我關懷是對自己的困難、挫折和痛苦感到同理和共情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處,而不是責備自己或將其歸咎於個人缺陷。研究表明,自我關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自我批評和責備,並建立一種健康的自我價值感。它可以幫助減少憂鬱和焦慮,提高情緒穩定性和幸福感,並增強人們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。
Self-compassion有三個元素,包括慈心待己、人類共通性和靜觀當下。以下是對每個元素的詳細說明:
慈心待己(self-kindness,或譯作「善待自己」,「自我慈愛」):慈心待己是指對自己的照顧和寬容。當我們犯錯或面臨困難時,慈心待己鼓勵我們對自己釋放評價和自我批評,轉而對自己展現關懷和寬容。慈心待己的核心是對自己的善意和關心,這可以增強我們的自信、自尊和情緒穩定性。
人類共通性(common humanity,或譯作「共通人性」):人類共通性是指認識到人類都會經歷挫折、痛苦和困難,這是人類普遍的經驗。當我們遭遇挫折或失敗時,人類共通性提醒我們,我們不是孤單的,其他人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。這種認知有助於我們減少孤獨感和自我隔離,並增加對他人的同理心和連結感。
靜觀當下(mindfulness中文也譯作「正念」):靜觀是指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經驗上,非評價地(non-judgmentally)觀察自己的感受、想法和感覺。靜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,並減少對自己的評價和自我批評。當我們遭遇困難時,靜觀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自己的照顧和寬容上。
這三個元素相互交織,形成了自我關懷(self-compassion)的核心。自我關懷是一種積極的、寬容的和關懷的態度,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,並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。
總的來說,自我關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接受自己,減少內在的壓力和焦慮,並建立一種積極的自我價值感。這也是靜觀和心理治療中重要部份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負面情緒和壓力。